致所有“达芬奇们”:关键时侯,态度很重要

   日期:2011-07-29     来源:中国家具网    评论:0    
核心提示:达芬奇事件是愈演愈烈,网络上每天不断滚动的新闻时刻都在对达芬奇事件进行“现场直播”,让人想忽视都难。






 

达芬奇事件是愈演愈烈,网络上每天不断滚动的新闻时刻都在对达芬奇事件进行“现场直播”,让人想忽视都难。

如此备受关注,让一向低调的家具行业有些手足无措,各大媒体变得格外关注这个产业,协会、物流、卖场、营销、律师……只要事关此次曝光的各个环节,相关人士都被一一点到发言,可谓是进行了“360度全面剖析”,各种行业诟病逐渐浮出水面。而随着讨论话题的不断深入,不少家具企业开始有些战战兢兢,心里直犯嘀咕:再聊下去,不会把自己企业的问题也挖出来了吧?还别说,真有这个可能。

正如某企业所言:“无论是工厂车间,还是企业经营,能做到完全按规操作,百分之百符合规定的企业几乎是凤毛麟角。”君不见,外有蒙牛、伊利之类民族品牌,内有慕思、红苹果之类行业品牌,都先后被爆出过问题,这次连“顶级品牌”达芬奇都不能幸免。

除去企业本身的经营管理不谈,关键时刻,企业如何处理问题,进行危机公关,成为了影响事件发展的关键一步。达芬奇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在达芬奇的新闻发布会上,潘庄秀华的表现让人大跌眼镜,整场像是一出闹剧。如此一个国际品牌,连最基本的处理危机公关的手段都缺乏,在全国媒体、国际友人面前“大吐苦水”,面对消费者的大声质疑“充耳不闻”,侃侃而谈其创业史,说到动情处甚至“泪流满面”,置现场“观众”于不顾,让人不得不怀疑其负责人是“真傻”还是“假傻”?也许这是她认为最聪明的做法?只有她和天知道。

聪明反被聪明误,这句名言古人早就告诉过我们。媒体只需把当天的相关视频、图片、文字资料原封不动进行报道,民众的情绪也极易被煽动起来。

其实,在众多批评者中,未必见得有多少人能买得起达芬奇的家具,也不见得有多少人了解甚至是听说过达芬奇这个品牌,只是,社会普遍存在的仇富心理在某一时刻多多少少让人感受到了心理上的一些不平衡。而在这种矛盾爆发的敏感时刻,“肇事者”竟不愿承认错误,主动承担责任,甚至有“作秀之嫌”,多少让人觉得被“忽悠”了。毕竟,在这个时候,一个正面的、负责任的积极态度才是最好的

灭火器”,才能平息大家心中的怒火,而不是一味地推卸责任,撇清关系。

毕竟,在这个处处充满陷阱的商业社会,谁又比谁傻多少呢?

事件进展表

2011年7月10日,中央电视台《每周质量报告》栏目播出《《达芬奇天价家具“洋品牌”身份被指造假》,直指其产地造假;

2011年7月11日,达芬奇家居有限公司在官网发布声明,称其在国内销售的意大利品牌家具均为原装进口;

2011年7月13日,达芬奇家居有限公司在北京召开“达芬奇情况介绍会”,并在广州、上海、深圳、成都、重庆进行现场直播;

2011年7月13日,上海市出入境检验检疫局证实,2011年上半年,达芬奇通过先出口再进口的方式,从国内共采购11批木制品和木家具;

2011年7月14日,广州市工商执法人员封存了达芬奇在售的包括“CAPELETTI、HOLLYWOOD HOMES”品牌在内的18个品牌的42件家具商品;

2011年7月15日,上海市工商局已初步认定达芬奇家居存在涉嫌虚假宣传、部分产品不合格、多数产品不标注产地和材质三大问题;

2011年7月18日,达芬奇家居位于杭州的专卖店由于标签标注不规范被要求整改,后因消防原因被查封;

2011年7月18日,达芬奇通过其网站及官方微博发布《致消费者的公开道歉信》;

2011年7月19日,达芬奇家居相关人员在接受采访表示,对于消费者的投诉请求,最快一周后才能给出说法;

2011年7月22日,达芬奇家具新闻发言人黄志新透露,近期,全国7家门店每天营业额平均只维持在几十万元,销售下降了80%到90%;

据不完全统计,近期,受达芬奇事件影响,国内高端进口家具的销量减半;

 

 
标签: 家具 达芬奇
 
更多>同类资讯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