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家具王者的秘密 被逼出来的宜家家居之道

   日期:2011-01-19     来源:搜房网    评论:0    

 

“世间独一份”所有权结构

对于坎普拉德来说,家就是公司,公司就是家。1973年宜家的雇员人数达到1000人,但是实际运作仍然完全是小企业的方式:董事长是坎普拉德的老爸,公司秘书是他的侄女贝莉。用贝莉的话说是,“坎普拉德基本上决定一切,绝大多数主意也来自于他”。坎普拉德自己的说法也是如此:“宜家开始时是一个单人经营的企业。总是由我来作出决策。在家里我们很多人一起讨论各种问题,但是最后大家都听从我的意见。”

1976年,50岁的坎普拉德发表了《一个家具制造商的宣言》,全面阐述了宜家的经营理念,同时开始考虑宜家的“长治久安”问题。坎普拉德想要建立一种具有独立和长期视野的所有权结构与组织,为宜家构造了他自己认为是“世间独一份”的所有权结构。

1982年,坎普拉德在荷兰创立了斯地廷?英格卡基金会,基金会是同样设于荷兰的英格卡控股有限公司的所有者,而英格卡是所有的宜家集团所属公司的母公司。

设于荷兰的宜家内务系统公司是全球宜家商场的特许经营权授权人,负责授权和管理全部宜家商场(包括宜家集团自己拥有的和其他人根据特许授权所有和经营的)的特许经营权事宜。分别设在荷兰和瑞典的两个宜家服务有限公司拥有九个职能部门,为所有的宜家集团所属公司提供后勤和职能保障工作。

1986年,根据荷兰法律,年满60岁的坎普拉德要从公司管理岗位退休,1950年出生的安德斯?莫伯格成为宜家第二任总裁兼CEO。坎普拉德改任公司顾问,对宜家产品开发拥有一票否决权。莫伯格作为宜家自己培养起来的经理人,深得坎普拉德的信任,但是这位创始人能对宜家的管理不插手干涉吗?坎普拉德说:“我认为可以,如果事情不对头,让我作壁上观的确很难,但当一切进展顺利的时候,没谁会比我自己更乐得清闲。”坎普拉德和莫伯格之间一开始就有明确划分的职权范围,同时还共用一个助理(由不同的年轻精英们轮流担任),以使两个人都能知道对方在做什么。莫伯格担任宜家总裁的14年里,公司从1985年的1万名员工和60家商场发展到了1999年的5万名员工和158家商场。1999年,代尔维格成为宜家的第三位总裁兼CEO,2009年,欧森成为第四任。

作为公司顾问的坎普拉德仍然相当活跃,他的三个孩子分别在宜家的不同部门工作,其中马修斯是公司的七位管理董事会成员之一。通过家族所有的基金会持股并且拒绝上市甚至拒绝“借钱”(坎普拉德曾表示,“说我谋杀也不能说我借钱”),宜家牢牢控制在坎普拉德家族手中。在坎普拉德百年之后,会不会有某位“坎普拉德二世”直接出面全权掌握宜家管理大权,要看他三个孩子的能力和兴趣了。

可以说坎普拉德是一个超越了国家主义和民族主义的纯粹商人,但他又是一个绝对的理想主义者。起源于瑞典的宜家,1973年将其总部随创始人自己的移民而转移到了丹麦,2001年宜家总部又从丹麦迁至荷兰。瑞典和丹麦这两个北欧福利国家高额的遗产税也许是这种迁移背后的原因之一。但是作为现代公司制发源地的荷兰,“有着适合建立商业基地的最古老也是最稳定的法律基础。”坎普拉德说,“我之所以努力的,不仅仅是宜家的长盛不衰,而且是要使它成为一个独立于任何一个国家的公司”。

企业无国界,全球化给宜家带来机会,也孕育了坎普拉德建立一个能够独立于任何一个国家的长盛不衰公司的梦想,但是这一梦想能否“最终”成真,已经不是作为企业家的坎普拉德所能完全掌控的。今天,政治和文化的全球化远远落后于经济的全球化,并正在拖经济全球化的后腿。政治家、军事家、民族甚至是民粹主义者是不会甘心退居次要地位的。但是如论如何,我们每一个已经享受到了经济全球化益处的人,都应该对坎普拉德这样推动经济全球化的人表示敬意。

 
标签: 宜家 家具 家居
 
更多>同类资讯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