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家居经销商的“伤痕与负重”

   日期:2012-08-07     来源:佛山陶瓷网    评论:0    

厂家压任务商家难应对

“古代神话里有一只没有脚的鸟儿,一生只能不停地飞,不能落地,谁都不想它落地的一刻,因为那就是它生命中的最后一刻。”陶瓷经销商就像这只没有脚的鸟,除了受到卖场的压力外,从一开始就注定了被捆绑在厂家的条条框框中,在进货与销售之间进行无限循环。

庄永集是燕泰亚巢瓷砖上海分公司总经理,在上海经营瓷砖10年。 进入2012年后,他的库存压力越来越大,加上他一直专注的工装需求日益下滑,日子越来越艰难。

燕泰亚巢是福建晋江仿古砖企业,庄永集也是福建晋江人。2011年末,房地产调控一年有余,上海建筑业此时已明显放缓,庄永集的销售倍感压力,但就上海的一些公共设施渠道和工厂工程渠道而言,他已经算做得不错了。对于上海的大小交易市场(如菜市场、批发零售市场)、市区周边生产车间、厂房,庄永集都争取拿下订单。不论晴朗阴霾,他很少有机会坐下来喝福建人的下午茶。

2012年2月,庄永集接到进货通知,由于企业在晋江压货太多,他被要求进货,金额是30万。整个过程庄永集没有谈太多细节,但是表现出无奈和愤懑,如果晋江年内再次要求他进货的话,他将不知如何应对。2011年他的利润几乎全部用来进这批货。

记者在上海了解到,企业在库存积压时,往往以各种理由向经销商压货。一位意大利瓷砖中国总代理指出他的做法:“危机发生时,我们会放慢市场脚步,谨慎布局,做一些如员工培训、经销商指导的工作。换言之,我们思考得更多,实际做得更少。”

庄永集需要努力消化库存,上海市场眼下比以往更难做了。他现在经常和妻子一起出去,因为疏通渠道不光要花费送礼,还需要一起喝酒,妻子可以给他开车。另一方面,他联系销售状况好的区域,希望可以帮助他消化一部分库存。他告诉记者,他了解到天津、河南的销售仍然向好,希望可以把产品转销往这些地方。

到5月份的时候,晋江总部再次希望庄永集进一批新产品,他再也搞不定了。他开始盘算着做石材生意,由于仓库里堆满了瓷砖,经常可以看到他店面前堆放一些石材。

上海恒大卖场是上海瓷砖卫浴的集散基地,记者在昊博瓷砖店内见到了经销商夏女士,她告诉记者,今年以来,每天从她店前运出的瓷砖只有2卡车,而在以前,每天至少有10车瓷砖从恒大运往上海各个瓷砖店面。从业20多年的她清晰地感受到了目前库存的压力。

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下,有庄永集和夏女士这种经历的经销商不在少数,他们面临着共同的问题,却不知向谁寻求答案。

库存压力催生“特殊经销商”

难以消化的库存成了压在经销商身上的一座大山,在解决库存难题的过程中,却催生了“特殊经销商”,他们专门为当地的陶企和经销商处理库存,在恶劣的大环境中,他们的生意似乎做得更红火。陶林就是这样一位“特殊经销商”。

庄永集们或许可以找陶林谈谈。

陶林在佛山市意美家的店面内很少出去,他靠一个助手和手机处理业务,当一个订单谈下来,他会立马安排货款。陶林专门为当地陶企和经销商处理库存,像他这样特殊的经销商,在佛山石湾一带有300家左右。

陶林当过兵,复员后就开始经销瓷砖,至今已有10年。凭借着积累的各方资源以及对各类渠道的熟悉,他总能把手头的产品卖掉。他不大的店面内有7个员工,其中3个是导购,这与周遭店面形成强烈的反差:他的生意或许不错,确实如此。

陶林告诉记者,他今年的生意要比去年好,由于对佛山石湾、南庄一带陶瓷企业比较熟悉,及时了解其中一些企业和经销商的资金压力,他可以以一定价位获取企业的积压产品。久而久之,企业和经销商也会主动找他出售库存产品。记者得知,企业向他这样的经销商销售瓷砖往往会非常谨慎,产品要直接销售掉,不能进入流通环节。

从去年下半年到现在,由于市场的萎缩,陶瓷企业的销售有所下滑,一些厂家和商家都面临着库存的压力和困惑。有些陶瓷企业在面临库存压力时,会给经销商压货,将库存转嫁给经销商。陶林对行业产能过剩的认知很清晰,他目睹了一些陶瓷企业的倒闭,也看见一些经销商的经营压力,对于掌握了销售渠道的他来说,在恶劣的大环境中,他能更轻易地拿到企业积压存货,从中获取更多的利益。 

 
 
更多>同类资讯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