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具行业首现高额索赔案 抄袭风能否被遏制?

   日期:2012-11-21     来源:法制晚报    评论:0    

家具行业准入门槛较低

“家具行业准入门槛较低,有的只需要十几万元资金就可以开厂。如果创业建厂资金能有上百万的话,基本上就可以拿到一些大厂的挂牌代工资格。”说到产品同质化现象普遍的另一大主因,上述业内人士这样认为。

他介绍,前几年国内家具业处于高速发展时期,在市场需求激增和价格飙升的推动下,大大小小的家具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然而,许多新生小型企业根本不具备自主开发设计的能力,只是靠一味地抄袭跟风度日,这样便导致了家具行业的产品同质化现象愈演愈烈。

从技术层面看,这些企业对员工的水平要求较低,如沙发、转椅、玻璃茶几等产品,只需几个人在几十平米的地方就可以进行生产。

此外,目前家具行业尚未形成一个从资金、规模、质量、设施等方面来衡量企业是否能踏入该行业的标准。因此,准入门槛较低成了家具行业产品同质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专利申请既耗时又费力

“好多企业之所以不愿申请专利,主要是因为手续复杂,时间成本太高。”多年来一直坚持原创家具的业内某知名设计师说。

至于手续繁复在哪,该设计师称:“填个表都能折腾几个月。表格和企业现有的东西并不对应,好多东西需要现编,既耗精力又耗时间。”

更让她感到头疼的是,家具外观专利有2年、3年、5年的时效期限制。

该设计师称,她和团队研发一个产品所需时间至少一两年,如果再经历漫长的专利申请过程,“真等到产品批量上市了,该产品的专利时效期也快到了。”

谈及盛行的抄袭之风,她认为很难避免,更何况“很多企业和抄袭者较真也并不是对一件产品的形象的维护这么简单”,毕竟原创产品不是靠申请一个专利就能高枕无忧,这就像一个人不犯错误并不是单因有法律的约束,更重要的是他有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的约束,“希望消费者和业内都能有这个观念,尊重原创作品。”

得不偿失制约专利维权

消费者“花小钱买大品牌”的心理也为仿冒家具提供了生存的土壤。而当仿冒行为被发现后,得不偿失的诉讼成本也让维权企业望而却步。

中国家具协会原秘书长曹赢超表示,从目前来看,专利家具被仿冒后,真正走诉讼的企业并不多,“因为被侵权企业多为中小企业,专利产品市场覆盖面不大,而诉讼成本较高,多数企业选择放弃。而大企业或单个产品市场覆盖面大的企业一旦被仿冒,多会选择起诉,因为仿冒会给其销售带来很大冲击。”

同时,目前国内家具生产能力和家具卖场数量都相对过剩,如无法院裁定,卖场对侵权企业和产品常常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昨日,赖氏家具总经理助理严先生对本报记者表示,目前公司已将诉讼事件全权委托给律师,公司方面对此次仿冒诉讼不作任何回应。

建议

保护原创重在上游控制

杜玛(香港)国际有限公司负责人赖亚楠表示,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抄袭的家具不像盗版光盘那么容易识别,所以,从消费者层面抵制仿制家具并不现实。

如今,仿制家具已成为一个产业链,要想真正解决仿冒问题,必须从产业链的上游着手治理。只要消费者在市场上买不到仿冒产品,那么仿冒产品自然也就无处生存。

比如,档次相当的产品入驻的商场基本上都是那两三家,而一旦发现抄袭的家具,商场就将其清除出场,这在某种程度上比申请专利更具意义。

其实,在近几年的家居展览会上也有这类情况发生,主办方往往都采取了将抄袭者“请出”展会的措施。如此看来,家具圈已经逐渐重视这一问题,只是解决方案还不够系统化。只有在政策上把控关键环节,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培养设计师是当务之急

曾专门研究过家具知识产权保护课题的一位学术界专家表示,培养新锐设计师是我国家具行业的当务之急。

该专家称,目前国内的专业家具设计师非常匮乏。据不完全统计,在“家具大省”广东,平均每10家家具企业只有不到一名设计师。然而,通常一家家具企业至少需要3到5名设计师。由此推算,仅广东一省就至少缺少3万名设计师。

设计人才短缺,自主设计数量少、成本高,加上消费者贪图低廉的选择,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因此,应多培养一些设计师,将大量新鲜血液注入家具行业。一旦原创的主动性提高,抄袭风气也会得到一定的遏制。

更为重要的是,应从法律层面健全对家具创意的保护。目前家具外观设计师可以采用申请外观专利权的方式来保护,但由于家具行业的特殊性,专利权对家具原创设计的保护作用很难发挥。

 
 
更多>同类资讯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