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具卖场VS零售商 难道都“病了”?

   日期:2012-09-21     来源:深圳家具    评论:0    

【诊断处方】

零售商如何“疗伤”?

摒弃依附,多渠道战略

刘毅:例如在当前的市场渠道拓展上,可以坚持多渠 道战略。包括小区团购、设计师路线,以及电子商务路线。 可以根据品牌自身的定位,选择合适的渠道发展策略。现在 家具的渠道销售模式很多,关键是要找到适合自己品牌的销 售模式。

就以团购为例,从目前来看,家具团购还是有效果 的,只要消费者走进商场,几十个人的团购规模,最后交定 金的能够达到十几人,但是如果自己的品牌风格很单一,就 意味着你只能满足其中一小部分人的需要,那么整场团购下 来,对提升店面业绩的效果就不是很明显。而我通过整合不 同类别的家具产品,并将这些品牌全部放在同一家卖场,就 能够很方便的展开团购活动,这也是为了适应新的销售渠道 模式。如果现有100人的团购队伍,针对不同消费的需求, 其中80%的需求或许都能够满足,这就是品牌整合的优势。

商家必须以市场为导向

涂立兵:目前不少家具经销商都面临着经营方面的压 力,目前国内的主流家具市场,卖场是主流,但是卖场渠道 的形成发展也就十五年左右的时间。因此一碰到大环境变 差,就说要调整,这是不现实的。目前的关键问题就是商家 该如何做好下一步的发展。在市场蛋糕不变的情况下,商家 要想保持原有的市场份额,甚至是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商 家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对于过去传统的渠道销售模式、营销推广活动,在现在的市场环境下,还是要坚持去做;另外,就是要加大渠道的拓展和投入,包括网络渠道、团购渠道、设计师渠道、社区拓展等等,需要寻求与家具市场相关的一切突破口,决不能守株待兔,要学会走进市场,做好渠道工作,包括对潜在客户的定位,产品的目标消费群体是谁?同时要和客户保持沟通,了解顾客对于自己的产品是否满意,还有什么地方需要调整?

以小区拓展为例,其实在这方面,除了家具卖场会研究之外,我们的经销商也应该多想想,为什么同样出去做小区,有的经销商产品回馈很好,有的一件也没有卖出去,这可能就要看经销商的业务水平了,到底有没有打猎的能力,如何对消费者定位的。

同时,对于家具行业来说,家具是属于耐用品,所以对于品牌的宣传和服务显得尤为重要。现在我们说家具品牌,很多都是在行业内名气比较大,但是对于消费者来说,对于很多家具品牌了解并不是很深入,因为作为耐用品,很多人都是开始购买家具的时候才会去了解一些家具品牌。因此,我认为如何把产品、把品牌传递到消费者那里才是品牌宣传的关键。

多业态,多元化是必由之路

蒋学顺:物竞天择,优胜劣汰,落后就要挨打,这是定律。当下,该我们经销商做的我们没有做。欲想改变环境先从改变自己开始。首先,自己先做大做强,弱了,就会被人家吃掉,或者成为别人赚钱的工具,更谈不上什么主导。经销商最大的价值应该是为工厂指导方向,引导市场发展,引导消费,创造消费,你是最贴近消费者的,最直接为消费者提供产品,为消费者创造价值,提供更好的产品,满足社会需求,提供更好的服务。改革开放那么多年,成就的是制造,是市场,经销商群体固然强大,但是零售商层面无非是开店多了,规模大了一点,但是水准我并没有看到普遍的成长,甚至有一些落后。

拥有品牌不一定要做工厂。现代商业就是社会分工。自从有了社会分工,经济学概论开篇讲的就是《分工》。工厂就是做好工厂的事情,商人做好商人的事情。可是许多时候,应该零售商做的事工厂代办了;该是工厂的事情,市场代办了。

厂商关系其实应该是鱼水的关系,只是目前重心有所偏移,我们或者是在寻求一种平衡。

杨亚中:如前面而言,大卖场的单一商业形态决定了其不够宽泛。一定环境下,大卖场的存在是推动整个行业的发展。就商场层面,第一,城市的好位置地价高;第二,运营费用高,自身不掌握货源,不掌握产品的定价权,促销不到位,推广打水漂。费用的投入,并没有让消费者得益,自己也没有获利。

第一,未来大卖场应该是卖场式管理,自营店经营,家具卖场需要尽量考虑集约化。因为所有的经营成本都会转化到消费者头上,如果消费者不买单,那么最终就是失败。任何一种商业模式成功与否,就是是否为消费者创造价值。 就我个人观点,任何一种商业模式都是为消费这创造价值,前面创造,后续无法继续实现价值的创造,被另一种商业模式取代,这都是有可能的。

任何一种零售模式存在的是否合理性,判定标准一个是其是否创造价值性;二是,国外的模式今天是我们的明天,不是我们崇洋媚外,是因为国外经济发展,使得一些商业模式走的早一些,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比如,学美国的模式。在美国,家具市场无论需求量、区分布,和中国类似。

70、80时代,是产品时代变成促销时代,和我们时下很相似。当产品制造都可以完成的时候,拼的就是营销,就是执行、团队。70年代,是大卖场时代,80年代逐渐推出,大卖场已另一种面貌存在,比如被切割成很多小卖场。还有就是宜家家居用品的整合模式。经销商做营销、管理,寻求简单的商业平台。

第二,未来,我们可以根据新客户的需求,我们角色或者就是设计师,进行整体装修设计,就是进行装修装饰、家具配置、家艺陈设等服务,就是整体家装模式。

第三,泛家居类街边店。

第四,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会出现网店一体化。

第五,配合网络销售会诞生一些仓储店模式。有能力整合一定产品挂上独家商号的零售商应运而生。

第六,为了配合以上模式,为运营而上,分化出一些分销商。品牌服务商还会存在,以上模式还需要一些服务,或者会成立品牌服务部。有能力做品牌的厂家,会进行分化,实现生产、采购、贴牌多种形式共存,作为品牌概念进行运营。区域会变成其分公司,培训,门店管理,促销等支持。还有生活馆、类宜家、社区店等多种模式会并存。还有经纪人模式。总之,将是百花齐放的现象。 李俊明:可探索的商业模式有很多,近两年我们常提的“街边店、概念店、泛家居、电子商务等模式外,或者随着社会发展,另有如外贸之需所设的仓储基地模式,围绕某一主题所进行的主题馆模式等等。

【记者观点】

家具卖场并未有效降低价格 零售业将回归其本质

价格虚高、销售额大增毛利却大幅缩水,消费者持币观望、坐等降价,零售企业对供应商依存度过高并丧失议价能力。 这些是时下家具卖场面临的主要问题,也是迫切需要解决的。对于家具卖场以及经销商未来发展,近日,众业界人士均表示:只有回归零售业本质,重拾批零差价、自营经营模式,才能在金融风暴后的经济复苏期中站稳脚跟。

零售商基本功能丧失

2012年,随着红星美凯龙平均单店体量达10万平方米的家居MALL数量已经达到100家;月星集团“百店战略”逐步推进之际;居然之家、欧亚达等家具卖场布局全国,全国家具大型零售企业越开越多,零售商资源开始过剩、优质供应商出现稀缺。为吸引有限的客流,价格大战此起彼伏,过度的价格战导致家具商家赢利能力逐年下降。

业内人士透露,时下,有的家具卖场为提升形象,甚至“贴钱”引进高端品牌,降低租金,“付三送二”各种招商营销手段层出不穷。

加大自营比例,提升服务为上策

“现金流管理、库存控制、毛利率高低是企业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关键词。”家具卖场绝大部分零售企业并非自营,这三大关键因素恰恰是联营模式的优势所在,在获得好处的同时,零售企业也付出了“沉重”代价。

在各大卖场内,从货品配送到工作人员不少都来自于供应商,再加上品牌资源稀缺的现状,商超企业的话语权逐渐丧失以致议价能力薄弱、利润进一步降低。 对此,业界人士认为,卖场的加速扩张、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可以暂时缓解利润摊薄的现状,更是加重经销商/厂家开店成本,以致治标不治本,零售企业应向上游突围,加大自营比例。 商家应回归零售本源 对于目前家具零售行业的现状,中国家商联杨亚中会长指出,市场在经过长期培育后,做惯“地主”角色的零售企业应回归零售本源,那么,为行业发展之计,处于行业产业链中的每个人,都应奉献一份力量,因为,若是行业不能健康发展,产业链中的每个人都不可能独善其身。

 
 
更多>同类资讯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