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木家具炒作后泡沫破灭 价值8千万跌至60万

   日期:2011-01-06     来源:经济参考报    评论:0    

“泡沫破灭”引发价格回归

曾经多次在电视台“收藏”、“家珍”一类的栏目推荐红木家具的收藏爱好者蔡利强说:“现在我再也不说红木家具能保值增值了,因为2006-2007年入行的亲戚朋友抢购的红木家具,现在都在骂我呢。”

《经济参考报》记者对多位业内人士进行采访时,一个较为普遍的观点是:“红木家具”从“天价”到“地价”的迅速变化,与大量游资涌入其中进行疯狂炒作密切相关,如今,炒作的游资早已纷纷离场,但由此导致的红木家具“产—供—销”环节的混乱,使整个产业面临着严重的危机。

常年在福建、广东、北京、云南等地拥有多家“红木家具”销售场所的商人胡斌琳告诉记者,2003-2007年是“红木家具”飙升最为迅猛的时间段,按照“红木家具”市场的基本规律,一般来说,家具每年增值15%-25%之间,属于较为正常的速度。但2003-2007年之间,“红木家具”的势头几乎每年都是以“翻筋斗”的速度在飙升。

胡斌琳说:“以最贵的海南黄花梨为例,2003年的价格不过3万多元/吨,但2004年就涨到6万元/吨,2005年飙升到12万元/吨,2006年涨到80万元/吨,2007年迅速飙升到近300万元/吨。完全不符合这个市场的运行规律。”

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开始收集红木家具的收藏爱好者杜成峰分析认为:从后来了解的情况看,完全是因为有大量场外资金涌入红木家具市场,在短短几年时间里,通过囤积居奇、买空卖空、拉高出货……等一系列手法,将红木原料和家具炒到了“天价”。

杜成峰说:“当年流入红木家具市场的资金,要比原来已经入场的资金多200-300倍,由于行业内对这样的资金流向很不清楚,相互之间也缺乏原料信息的互通有无,因此,在很短时间里,行业的所有原料几乎都‘节节看涨’,实际上是因为原料都垄断到职业炒家手中,缺货的业内人士只能眼睁睁看着价格飙升。”

最让这些红木家具经销商、收藏爱好者们懊悔的是:最初他们认为“稀缺”、“绝技”、“保存年代长”、“增值速度稳定”的“推销说法”,成为“职业炒家”们将价格“吹高”的最大推手。

 
 
更多>同类资讯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